赢在起点早教中心_幼儿早教课程_亲子早教_儿童能力早教_专业高端早教中心_上海赢在起点能力早教官网

如何正确看待“感统失调”?让我们跟着先驱者Dr.Jean Ayres一探究竟_感统失调,Dr.Jean Ayres,育儿,早期教育

早教中心_幼儿早教_亲子早教_幼升小

赢在起点庄园申请体验学员服务中心地址
 
体验
姓名
出生
中心
时间
手机
验证
看不清?换一张
 
赢在起点-育儿宝典
标题 如何正确看待“感统失调”?让我们跟着先驱者Dr.Jean Ayres一探究竟
时间 2018.03.02 阅读量
“脆弱”的婴幼儿
 
婴幼儿往往被认为是非常脆弱的,需要保护的。他们的脆弱之处在于,在婴儿时期大脑发育得非常迅速,可塑性极强。外界的任何刺激,都有可能对他们的脑内神经产生深远影响。
 
来自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Graham, Fisher & Pfeifer, 2013),出生未满一周年的婴儿,就算是在睡眠状态下,大脑也会处理来自外界的刺激。这项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父母争执与婴儿的神经反应之间的关系。
 
研究者们采样了24位来自不同家庭的,6个月至12个月大的婴儿。在婴儿自然睡眠的状态下,播放成人讲话的语音,同时对婴儿的大脑进行fMRI(功能核磁共振成像),以此来检验婴儿在睡眠状态时,脑内神经对声音的反应。
 
Photo by Chi?n Ph?m on Unsplash
 
研究者们还评估了这些家庭中父亲与母亲的非肢体冲突程度(non-physical interparental-conflict,这项研究里特指语言冲突),从而将父母们分为冲突较多的与冲突较少的两组。
 
研究结果显示父母冲突比例越高,宝宝的脑内神经对带有明显愤怒情绪的语音,反应得会更强烈(比起不带情绪的语音)。而这些有反应的神经,主要集中在前扣带皮层吻侧(rostral ACC)、皮下结构层(subcortical structures),包括下丘脑。这些区域会参与在人类对情感、压力的控制与处理中。
 

图a)显示的是前扣带皮层吻侧的激活;
图b)显示的是皮层下结构层的激活。
 
这说明婴儿在睡着的时候,大脑还是会加工或处理带有情绪的语音。因此研究者们建议不论孩子多小,父母都应该避免当着孩子的面发生冲突,特别是带有明显愤怒情绪的争执。
 
会“主动学习”的婴幼儿 
 
其实早在这项研究之前,研究者们已经针对生命早期的应激进行了几十年的探索并且有了定论——婴幼儿的应激(例如,由父母冲突引起的紧张感、压迫感,甚至是因为虐待和忽视所造成的伤害)对个人发展的负面影响,可以持续到青少年和成年时期。
 
这是因为,婴儿是会主动接收外界刺激,并且进行处理和学习的。就拿父母争执来说,尽管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无法理解父母争吵的内容。但如果孩子长期暴露在,类似于这样过于激烈的刺激之下,会对他们大脑的发育、情绪和心态的控制产生负面影响。
 
图片来源:Pixabay
 
但以上这些并不代表,婴幼儿是弱不禁风的,是需要被360度全方位保护起来的。矫枉过正了,也容易诱导其他方面的问题的产生。
 
就像前面提到的,幼儿有主动吸收和处理外界信息与刺激的能力。如果父母将他们无死角的保护起来,使周围的环境不能提供适当的刺激,甚至于他们都没有机会去与环境互动,同样会影响孩子的发育。
 
当代中国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与失调
 
多项国内研究都提及到,因为现代中国父母对婴幼儿的养育方式不当(例如过度保护或过度严厉),孩子容易出现感觉统合失调(Sensory integration dysfunction 也称 SensoryProcessing Disorder 后简称 SPD)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概率不低,根据儿童年龄和地域的不同,发生率在10%~30%之间(Wu, et al., 2015)。在美国,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率在5%~10%之间(排除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Engel-Yeger, 2008)。
 
图片来源:GIPHY
 
感觉统合指的是一个过程:神经将人从环境中感知到的刺激传输到大脑,大脑经过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后,产生了适当反应。例如,看到球滚过来,将它踢走;感觉到了电磁炉烫,立刻将手移走。而患有感觉统合失调的人,是无法准确或完整的完成这些动作的。
 
通常患有SPD的孩子,行为可以被分为以下几类(注意:只有在以下症状已经开始干扰孩子日常生活的时候,才能被诊断为SPD):
 
 
1. 感觉调节障碍(SMD):
 
a)   感觉过度敏感,导致孩子非常好动、易冲动、有攻击性。情感上喜怒无常,不合群。
 
b)   感觉过度迟钝,导致孩子对探索事物和社交缺乏兴趣,专注于自我。这种症状在婴幼儿时期较难察觉,监护人容易错认为孩子只是比较“乖”。
 
c)   过度渴望刺激,会主动去寻找过量的刺激,例如不停地撞击、跳跃,坐立不安,导致孩子在学校有纪律性问题。这种行为也可能会发生在患有自闭症(ASD)、注意力缺陷与多动症(ADHD)的孩子身上。
 
2. 感觉辨别障碍(SDD):
 
需要比普通人花更多的时间,去辨别和处理刺激的来源与属性。导致孩子在行动和反应上比较缓慢,情感上易怒、缺乏自信心。
 
3. 以感官为基础的运动障碍(SBMD):
 
a)  前庭平衡功能失常,导致孩子经常站着或者坐着的时候不稳,容易摔倒,并且很难调控自己身体的姿势。
 
b)  动作协调不良,导致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活动,例如使用餐具、穿衣服,都会进行的很缓慢或者不准确。
 
临床心理学家Dr. A. Jean Ayres 是感觉统合理论(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方面的先驱者。她探究了患有学习障碍、发育障碍、情绪障碍或其他障碍的儿童的行为和他们的感觉处理之间的联系。她提出,感觉处理能力的受损会导致一系列的功能性问题,这些问题统称为感觉统合功能失调(SPD)。
 
图片来源:Pixabay
 
综上所述,感觉统合失调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并且多层次的。从孩子日常生活中一些基本的动作、行为,到心理负担、情绪调控等方面。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多留意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多了解孩子每个阶段可能的表现以及背后的原因。一旦发现问题及早资讯医生和临床心理治疗师,并且进行专业的治疗与干预(例如,作业疗法 occupational therapy)。
 
现代有的父母,只有看到孩子的行为影响了学习成绩,才会开始注意这些问题。但到那时,也许问题已经产生并持续了一段时间,要进行后续的治疗会花费更久的时间和精力,更不用提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了。
 
Photo by pan xiaozhen on Unsplash
 
目前来说,最直接导致SPD的因素并不确定。但大量实验表明,SPD的原因是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相互影响的结果。但具体哪一个因素占的影响比重更大,怎么影响的,需要更多实验来证明。
 
感统游戏是很好的选择
 
当然,最好是从源头就防止失调的产生。
 
排开先天遗传这种不可控因素,对于中国儿童来说,育儿方式不当是感统失调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例如,在孩子婴儿时期,抱得太多,让他们自由爬行的时间太少;使用学步车这种对孩子运动发展毫无益处的辅助工具;不恰当的保护孩子,限制了孩子的活动方式和范围,缺少在大自然中自由活动的机会。
 
Photo by Derek Thomson on Unsplash
 
因此,除了要改进不当的育儿方式之外,父母还应该尽量在家里,多为孩子创造感觉统合能力学习的机会,防止日后问题的产生。例如现在有非常多的感觉统合训练方面的小活动(大部分都是动作类游戏),可供家长们与孩子在家里进行。家长们应当挑选适合家庭环境和孩子的感统游戏,在日常生活中加强锻炼。这样不管是对预防失调的发生,还是对孩子的成长,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Reference list:

ÇETİN SULTANOĞLU, S. & Neriman, A. (2015). Sensory integration disorder. In: Koleva, I., Efe, R., Kostova, Z. B. & Atasoy, E. Eds.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Theory and Practice. Sofia: St.Kilment Ohridski University Press.
 

Engel-Yeger, B. (2008). Sensory Processing Patterns and Daily Activity Preferences of Israeli Children, Canadi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77: 220- 229.

 

Graham, A. M., Fisher, P. A. & Pfeifer, J. H. (2013). What Sleeping Babies Hear: A Functional MRI Study of Interparental Conflict and Infants' Emotion Process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 24(5): 782-789.

 

Miller, L. J., Anzalone, M. E., Lane, S. J., Cermark, S. A. & Osten, E. T. (2007). Concept Evolution in Sensory Integration: A Proposed Nosology for Diagnosi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61(2): 135-140. 

 

Wu, S., Jiang, C., Liu, Weitong. & Li, L. (2015).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effect of rhythmic physical activities for promoting gross motor development in 3~6 aged children with sensory integration dysfunction. Journal of TUS, 30(4): 317-320.
 

热爱分享:
返回列表